国产在线愉拍视频-四川一级丰满女老板毛片_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歡迎您來到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官方網站
行業新聞
住建部:繼續扎實做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各項工作
時間:2022-09-16    來源:中國質量報刊社    分享:
十年來,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我國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這十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十年的2.2倍。下一步,住建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扎實做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各項工作、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9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舉措和成效有關情況。

據住建部副部長姜萬榮介紹,十年來,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我國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這十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十年的2.2倍。下一步,住建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扎實做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各項工作、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住建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在會上表示,十年來,住建部與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堅持把房地產發展的落腳點放在民生上,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政策協同機制。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增強調控政策的協調性精準性,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機炒房。

二是建立部省市聯動機制。適應房地產市場運行規律,部省市聯動管控,夯實城市主體責任,強化省級政府監督指導責任,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強對城市“一城一策”的指導監督。

三是健全監測預警和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監測體系,常態化開展月度監測、季度評價、年度考核。對超出調控目標的城市,通過發函預警、會商約談、調研督導等方式,督促城市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穩定市場。

四是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監管。住建部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三年行動,重點整治房地產開發、房屋買賣、住房租賃、物業服務等領域違法違規行為,按照“管住不管死”的原則,加強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

關于保交樓情況,王勝軍稱,今年8月份,住建部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出臺了專門措施,以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城市推進已售逾期難交付的住宅項目建設交付,目前專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當中。

王勝軍表示,房地產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住建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扎實做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各項工作。一是堅持一個定位,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二是健全“兩個體系”,即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這兩者缺一不可。三是努力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四是完善人房地錢四個要素聯動機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

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政府必須“補好位”。其中,在健全“兩個體系”方面,住房保障體系更多的是政府發揮補位作用。

去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第一次明確了國家層面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據姜萬榮介紹,在規范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方面,到2021年底,38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了公租房。通過公租房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解決了大量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

在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方面,2021年、2022年,全國建設籌集33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大約可解決近1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將建設籌集65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可解決近2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在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方面,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累計籌集共有產權住房約8.3萬套,上海市已經簽約13.6萬戶。

在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方面,這十年來,全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300多萬套,幫助了上億棚戶區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實現了安居樂居。

姜萬榮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將以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重點,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發展公租房,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著力增強保障性住房供應。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返回頂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若您無法正常瀏覽本頁面,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請您更換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