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需要在中長期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把長期經濟增長動能架構在內部供需基本平衡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均衡。經濟增長主要應當建立在報酬提高驅動的內需上,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任何政策啟動,都需要財政政策支持,既要挖掘財政政策的潛力,更要發揮財政貨幣政策組合以及財政貨幣政策與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投資等政策的綜合協調作用。
第一,完善分配制度,努力增加百姓收入。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只有收入增加,才能從基礎和制度上帶動消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協調統籌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之間的作用和關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第二,支持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就業。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從政府層面,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從經濟循環看,就業是溝通社會需求與供給的橋梁,是連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紐帶,是支撐經濟運行的“基本盤”。財政、金融、就業政策緊密結合,促進就業公共服務,支撐經濟,擴大內需。
第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支持銀發經濟。明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保證百姓基本生活。
第四,處理好中長期與短期擴大內需的關系。盡管長期擴大內需要靠收入水平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等基礎性設計,投資則可以在短期形成需求,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期不能忽視。考慮到我國儲蓄水平比較高,經濟下行期一般民間投資意愿不強,以政府投資啟動和拉動經濟回升,積極的財政政策還可以進一步發力,創新地方政府專項債使用仍然是優先選項。政府專項債,直接支持有收益的公益投資項目,“自求平衡”,不計入財政赤字,卻以同樣的張力有帶動經濟的作用,現在還有較大政策空間。把長期支持擴大消費與短期支持投資相結合,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第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實現擴大內需合力。要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中處理好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分配和政策負擔關系,使各級政府支出、財政能力與刺激政策任務的承受能力相匹配。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合理安排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實行差異化補助政策,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更加均衡,相應增強地方財政政策實施能力。
第六,支持擴大內需與支持擴大外需相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風險與機遇并存,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際上,不管是疫情暴發的2020年,還是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和外需的貢獻都有較大提升。
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經過2020年大規模擴張性刺激政策之后,2021年與2022年赤字、債務有所收窄,但依然處于高位;現在進入財政金融同時收縮期,形成罕見的“高通脹、高債務、高利率”;滯脹,甚至衰退概率增加,各國間匯率波動加大。這對我們的宏觀經濟調控提出了巨大挑戰。財政貨幣政策、利率匯率政策也要內外協調,以更好支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盡一切可能最大化利用擴大開放擴大外需,促進進出口、內外需相協調。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中國跨度!“我們這十年”主題宣傳片發布2022-09-13
- 我們這十年|中國精度2022-09-22
-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2022-10-17
- 解讀二十大報告|國研中心張立群:中國經濟具有長期的高成長性2022-10-18
- 中國經濟充滿機遇 回穩向好態勢將進一步鞏固2022-10-18
- 胸懷天下的中國抉擇——中共二十大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