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2022年經濟運行情況,外媒關注重要數據
2月2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呈現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公報中的重要數據受到外媒關注,包括GDP增長、就業和人口數字等。
“中國國家統計局:去年GDP比上年增3.0%”,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公報》數據稱,初步核算去年GDP超121萬億元,比上年增3.0%。按平均匯率折算,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741美元,繼續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年度目標任務。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去年4月份的高點降低至5.5%。2022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度漲幅始終低于3%,全年僅上漲2.0%,大幅低于美國8.0%、歐元區8.4%等發達經濟體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6%—10%的漲幅,“中國價穩”與“全球通脹”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在就業數字方面,路透社注意到“罕見下降”,其援引《公報》中的數據稱,2022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比上年少增63萬人。路透社稱,Pinpoint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城市勞動力減少反映了中國去年面臨的嚴峻經濟挑戰,“勞動力規模的縮小、疫情導致的失業以及農民工向城市遷移的速度放緩是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張志偉同時指出,數字的下降只是暫時的,因為中國已經調整應對新冠的措施。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2月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中國經濟頂住內外部超預期因素的沖擊,總體保持穩定。在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仍然保持了3%的比較快的增速。伍超明預計,2023年,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加之投資或整體平穩,中國經濟增速將恢復至5%以上,達到5.3%。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1月15日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仍擁有諸多優勢: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明顯,新動能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紅利持續釋放,宏觀調控經驗豐富。康義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一定會整體好轉。
“中國去年GDP達到18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1倍。”韓國《明日新聞》28日報道稱,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其GDP數據已經超過傳統發達國家俱樂部G7,而憑借新興經濟體持續的高增長率,未來G7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差距可能越來越大。
瑞士《現金報》28日評論說,根據數據,中國已經在2021年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中國的目標是到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一番,達到2萬美元左右。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避免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必須在沒有過去40年特有的有利人口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
根據《公報》數據,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現金報》由此認為,中國不能再依賴快速增長的勞動力或推動世界工廠建設的年輕民眾。但同時,該報認為,中國已經顯示出從過去幾十年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以制造業為中心的增長模式轉變的跡象。與拉美或非洲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對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賴程度較低,并在太陽能(000591)和風能、消費電子、電池技術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建立了高附加值產業。
《公報》還指出,2022年外部對我國科技領域打壓持續,“斷鏈脫鉤”風險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增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新產業迅速成長。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奮力譜寫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的建材新篇章2022-10-09
- 越南政府發布2024年第1號決議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