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答記者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發改環資〔2023〕1529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產品碳足跡管理各項重點任務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等工作舉措,并明確了職責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意見》接受采訪,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
答:產品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加快提升我國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促進相關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引導綠色低碳消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印發了《意見》。《意見》印發實施后,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助力企業節能降碳。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確立降低產品碳足跡的導向,有助于生產企業系統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進而有針對性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持續降低產品碳足跡。
二是有利于促進綠色消費,擴大低碳產品供給。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利于通過清晰直觀的產品碳排放數據,引導和激勵公眾更多選擇低碳產品。綠色低碳產品消費需求傳導至生產端,還將促進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三是有利于妥善應對貿易壁壘,提升我外貿產品競爭力。建立我國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并加強國際對接,企業可自愿委托國內或國際機構開展碳足跡核算認證,據實測算產品實際碳足跡,避免參數被高估損害企業利益,同時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問: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包括哪些重點任務?
答:《意見》部署了五方面重點工作,構建起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總體框架:一是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快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基礎通用國家標準,明確核算邊界、核算方法、數據質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組織有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制定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二是建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行業主管部門可根據工作需要建立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為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提供公共服務。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依法合規發布細分領域背景數據庫,支持國際碳足跡數據庫據實更新相關背景數據。三是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國家層面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研究制定產品碳標識認證管理辦法。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自愿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四是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充分發揮碳足跡管理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幫助企業查找生產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環節,挖掘節能降碳潛力。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碳足跡較低的產品。五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加強國際碳足跡方法學研究,充分發揮雙多邊對話機制作用,加強與國際相關方的溝通對接,推動與主要貿易伙伴在碳足跡核算規則和認證結果方面銜接互認。
問:《意見》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意見》提出四方面支持舉措。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加強碳足跡核算規則研究和標準研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商用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建立以產品碳足跡為導向的企業綠色低碳水平評價制度。二是強化能力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專家工作組,為各項重點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規范有序開展碳足跡相關職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水平。支持相關機構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三是提升數據質量。加強碳足跡數據質量計量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提升數據監測、采集、存儲、核算、校驗的可靠性與即時性。加強行業管理,嚴厲打擊各類弄虛作假和虛標濫標行為。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探索研究碳足跡核算方法、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公證機構。
問: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工作將如何組織實施?
答:《意見》明確了各項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的部門分工,并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任務分工方面,我委將加強各項任務的統籌協調,加強日常工作調度。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本領域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擬定和推廣實施。我委和市場監管總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產品碳標識認證相關工作。先行先試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對國家公布的核算規則標準之外的產品先行開展規則標準研制,條件成熟的可適時納入國家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進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建設。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2021-06-05
-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答記者問2022-09-28
-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答記者問2023-11-08
-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