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她”力量

春風漸暖,芳菲三月。第114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如約而至。在這美好的日子里,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向工作在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中的千千萬萬的鏗鏘玫瑰們道一聲“節日快樂”。

廉慧珍:中國混凝土思想領域的常青樹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獲得者
張吟秋:深耕行業的拉纖者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重大貢獻獎獲得者
張寶蘭:港珠澳大橋20位功臣建設者代表之一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
張亞梅:混凝土3D打印技術的先行者
王桂玲: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
胡芝娟:節能環保的貢獻者
蔡亞寧:為建材、施工和設計各方搭建專業溝通橋梁的建設者

廉慧珍:中國混凝土思想領域的常青樹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獲得者

廉慧珍,是名副其實的“九0”后。1958年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筑專業畢業后,留校工作至1994年退休。退休后仍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從根本上對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結構進行思考與探索。

張吟秋:深耕行業的拉纖者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重大貢獻獎獲得者

張吟秋,是位“七0”后。退休前任武漢雙強管業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后任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她還是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水泥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國家注冊高級審查員。從事水泥混凝土制品行業和企業科技研發及標準化管理工作已50余年,是我國水泥制品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技術專家。
張吟秋是目前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領域最年長的協會工作者,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她在2023年的行業大會上獲得“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重大貢獻獎”的榮譽稱號。從不惑到古稀,從混凝土電桿到水泥混凝土管涵,從最開始時分會會員不足100家企業到現在分會擁有300多家會員,企業緊密聯系的企業達近600家;從全行業年產值不足1億元到如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水泥混凝土管涵生產、消費國,從傳統工藝生產排水管到擁有世界上領先的管涵生產工藝和產品技術,在產業巨大的歷史跨越發展進程中,張吟秋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她在協會的領導崗位上,依靠團隊、依靠專家、依靠骨干企業,成為我國水泥混凝土管涵產業40年來長足發展的見證者、建設者、推動者和奉獻者。張吟秋經驗豐富、德高望重,五十余年埋頭拉纖、深耕行業,是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協會領域不可多得的寶藏級行業專家。

張寶蘭:港珠澳大橋20位功臣建設者代表之一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

張寶蘭,中共黨員,1987年至2021年,她在中交四航研究院(原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科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科研、檢測、經營、管理等工作。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擔任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預制廠試驗室主任,曾任廣州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任南沙檢測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多年來,她參編2項規范,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
張寶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的港珠澳大橋20位功臣建設者代表之一,時任島隧工程沉管預制廠試驗室主任。就是她,展示了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在這舉世矚目的世界級工程中的重要貢獻。港珠澳大橋的關鍵部位是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但決定沉管質量的混凝土配合比卻是一個前人沒有回答過的世界級難題。在荒蕪的小島上,張寶蘭和她的團隊奮戰2000多個日日夜夜,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研究,試配和測試的混凝土量高達1700多立方米,用壞了5臺混凝土攪拌機,直到圓滿完成33節沉管和最終接頭的混凝土研究、生產和澆筑任務,創造了百萬方大體積混凝土無裂縫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跡,被領導稱贊為當之無愧的建設功臣。
7年奮戰在伶仃洋荒蕪的小島上,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只有在港珠澳大橋驚艷天下的時刻,我們才看到張寶蘭大寫的人生。她在最普通的試驗室主任崗位上成就了中國混凝土行業的一段傳奇,是我們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引以為自豪的“鏗鏘玫瑰”,也是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的獲得者。

張亞梅:混凝土3D打印技術的先行者

張亞梅是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兼職教授,南京綠色增材智造研究院院長,南京“科技頂尖專家聚集計劃”入選人才。
張亞梅教授領銜的3D打印低碳混凝土團隊2023年1月6日亮相央視9套紀錄片《大地之上》,在關于固廢利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部分,她講述了如何將建筑固體廢棄物應用于3D打印混凝土中用于城市建設。張亞梅教授團隊主要從事固廢資源化利用以及3D打印混凝土相關的研究,目前已與合作伙伴共同將3D打印混凝土技術應用于南京江北市民廣場接待中心、六合原位打印2層建筑、裝配式3D建筑打印智能公交站臺、以及浙江東陽美麗鄉村建設等數十個項目中。她同時擔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固廢與生態材料分會副理事長、3D打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再生混凝土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專家委員和3D打印分會專家委員。她也是RILEM中國區召集人、國際建材領導企業Holcim集團官方學術合作伙伴以及國際3D打印聯盟3DConcrete成員,擔任領域內頂級國際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副主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D打印低碳混凝土設計理論與性能調控”等科研項目50余項。

王桂玲: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

1985年,王桂玲從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建工系建材與混凝土制品專業畢業,選擇來到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王桂玲從培訓中心教師做起,先后擔任實驗中心實驗員與副主任、商品混凝土公司總工程師兼生產技術部部長、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建八局)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等,始終奮戰在混凝土技術生產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線,現任中建八局顧問總工程師。
外向、開朗、招牌式的笑聲是王桂玲的性格標簽,果斷、精準、動手能力強則是王桂玲的工作標簽。這位人稱“混凝土醫生”的混凝土技術的“鏗鏘玫瑰”,在2015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行業大會上,被授予“2015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之前,王桂玲獲得的各種榮譽稱號還有“全國五一巾幗標兵”、中建總公司“十佳工程師”、中建八局“十佳工程師”、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五一巾幗獎”標兵(集體)等等;同時她還身兼四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承擔著多項省部級、國家級課題。這些榮譽和重任足以證明她在工作崗位上取得的不凡業績。

胡芝娟:節能環保的貢獻者

胡芝娟是工學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大學教授。曾任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材國際研究總院院長、水泥節能環保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胡芝娟曾獲天津市“九五”立功獎章、“三八”紅旗手、天津市勞動模范、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建材行業十大女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榮譽稱號。2012年,她還光榮地獲得“中國經濟女性年度綠色人物”稱號。胡芝娟長期從事工業窯爐節能及環保新技術的研發,廢棄物協同處理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工作。在“十五”~十三五”期間,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組織多個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出窯爐節能減排、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大氣治理等多項新技術、新裝備,并在國內外工程中大量應用,取得優良的運行效果。她主編和參編了10余項國家、行業、團體標準,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目,國家工程設計、咨詢獎20余項。申請和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10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蔡亞寧:為建材、施工和設計各方搭建專業溝通橋梁的建設者

蔡亞寧,現任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總承包部副總工,兼任中國建筑業協會、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和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十余個社會組織專家委員或專家庫成員。曾任北京城建集團總公司構件廠和北京城建建材工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冰絲帶”看臺工程負責人。
蔡亞寧1995年從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畢業后,在北京城建集團先后從事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和混凝土構件生產與應用研究以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有關的技術研究與施工管理,在工作中努力為建材、施工、設計、監理和建設各方搭建專業溝通的橋梁,負責完成或參與了“北京地鐵五號線盾構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國家體育場混凝土結構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和“國家速滑館主體結構建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等北京市或國家重點工程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項目,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技術革新二等獎1項和局級科技成果9項;授權專利3項;完成了《體育場館非預應力看臺板施工工法》08-61-142等市級工法3項;主編了北京市地方標準以及中國建筑材料協會與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共同發布的標準4項,參編并執筆了25部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的有關章節;審查了有關國家、行業和地方工程與產品標準89部,參與了國家和北京市建材科技百余項項目的立項評審、成果鑒定或驗收,參與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設計方案評審、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施工組織設計評審以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與鋼筋套筒低溫灌漿專項施工方案等二百余項;合作出版《自密實混凝土施工技術》和《隧道盾構混凝土管片與模具》等論著6部、發表論文40篇。蔡亞寧先后被北京城建集團公司授予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奧運工程建設“優秀共產黨員”、奧運工程建設“三等功臣”和“有突出貢獻的總工程師”等多項榮譽稱號,2004年榮獲北京市總工會授予的“經濟技術創新標兵”榮譽稱號,2012年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女性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她們以自己的勇氣、智慧和能力,在家庭、職場各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七位科技工作者是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中的佼佼者,她們的故事充滿了力量和鼓舞,她們的付出和成就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尊重,也為所有女性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作者:袁嵐、張紅
編輯:陳麗媛
審核:高智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