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建筑“向死而生” 建材綠色再生
中國混凝土水泥制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在5月25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國際)預制混凝土技術論壇上首次提出:“建筑‘向死而生’ 建材綠色再生”這一觀點。
徐永模指出,建材綠色再生,這要求建筑“向死而生”。眾所周知,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導向。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將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建筑列為國家重點工作,以促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必須滿足綠色建筑的發展要求。
建筑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有官方統計數據,建筑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40-50%,但是,建筑對礦物材料的消耗占全社會對礦物材料的消耗是多少?更大!不要只看到終端材料制品,還有在生產制造過程中消耗的,例如鋼鐵制造對石灰的消耗。現在每年產銷水泥22億噸左右,混凝土生產量約為66億立方米。相當于144億噸礦物材料。不僅是材料的消耗,這些材料的生產能耗與排放也是巨大的。
在中國,這種大規模的消耗還將繼續。201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9.58%,離發達國家還相差15%左右。城市化進程將不斷拓展、深化、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城市群發展、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在一個時期內對水泥混凝土的需求將居高不下。
循環經濟的第一原則不是利廢、而是排廢減量。實際上,建筑拆除的廢棄物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大宗固廢,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今年政府主管部門在全國開展“無廢城市”試點和百個利廢基地建設。但是,單純鼓勵“利廢”的政策顯然已經落后。如同環境保護要從“源頭”抓起一樣,設計建筑要向“無廢”發展。無廢建筑不是不允許拆除建筑,而是指建筑設計和建造要保證建筑物拆除時能“綠色再生”,即標準化構件能夠拆卸和重復利用,非標準件和實在不能重復利用的構件能夠高品質回收利用。
顯然,這種建筑 “向死而生”就是要求建筑設計要全面踐行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在設計、選材、建造、運維直至拆除環節,盡可能不產生固廢。但是,目前提出的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建材、綠色運維的理念沒有包括綠色再生。
現行設計的建筑物拆除時,混凝土構件不能完好拆卸、不可重復利用,粘土磚、砂漿、砌塊、瓷磚、石材等于混凝土混雜,再生骨料質量低下,一般只能用作路基材料、或低強度混凝土制品等低附加值產品。
建筑材料的“綠色再生”,就是以最小的能耗,最低的環境影響、最方便快捷的拆卸,最有價值的重復利用,最高價值的資源化再生。在第一版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明確提出“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和“可重復使用的隔斷墻”等要求,很遺憾,該標準沒有給出具體的技術要求。實際上,可重復使用的構件很多,包括屋面板、外掛墻板,內隔墻板,預制地板和樓梯等構件。
技術方面,可重復利用不是問題,是要解決可裝卸節點設計和提高材料性能;經濟方面,必須將建筑投資成本按全生命周期核算,不僅包括運維成本,還要包括拆除后再生的成本。法規方面,要制定混凝土部品構件的設計標準規范,例如“混凝土建筑構件綠色再生技術規程”。
為此,我們必須要開展政策創新、法規創新、標準創新、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為建筑材料部品的“綠色再生”提供動力和支撐,嚴格限制廢棄物排放并懲罰性收費,加大排廢成本。同時,通過綠色建筑理念的引領,經濟政策的吸引、技術進步的保障、法規標準的倒逼,實現建筑綠色高質量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