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混凝土工程技術科技論壇召開
12月8日上午,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主辦的“第七屆混凝土工程技術科技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
會議由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桂玲主持
出席本次大會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桂玲、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同濟大學黃士元教授、清華大學覃維祖教授、中國鐵道研究院研究員謝永江、中國混凝土與混凝土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秘書長師海霞、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峻峰、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副總工程師丁建彤、武漢理工大學教授丁慶軍、中國民航建設集團楊文科副經理、廣州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沙試驗室主任張寶蘭、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張小富、華夏建宇(北京)混凝土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路來軍、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張慶歡等業內專家和企業代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致辭。他首先表達了對本次會議的舉辦的支持并對與會嘉賓表示歡迎。他表示,混凝土質量“三分靠材料,七分靠施工”。近年來曝光的一系列混凝土工程事件如長沙問題的混凝土事件都反應了混凝土質量面臨的一系列質疑,政府部門也通過混凝土工程質量監控相關措施推動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進一步提高施工的管理和施工技術是提高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的關鍵。他也表示混凝土材料很大程度上影響施工質量,因此創新發展混凝土行業相關工藝和技術更加緊迫。
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墻股份”)執行總裁王峻峰致辭時介紹,紅墻股份是國內第一家以混凝土外加劑為單一主營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紅墻股份和資深院士吳中偉的后人共同成立廣東省紅墻慈善基金會,將設立專項資金,為混凝土相關研究課題提供資源和支持。全國范圍內,有志于研究混凝土和混凝土外加劑、有志于推動科技進步的科研人員,均全面開放經費申請。中國的混凝土和外加劑技術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路口,行業從業者應奮起直追,力爭新一代核心外加劑技術在中國的突破。紅墻股份愿推動舉起基礎研發創新這桿旗幟,為中國外加劑原創技術的發明做開路先鋒。未來十年,紅墻將投入過億元研發費用,為外加劑發展的未來,提供基礎研究,推動行業進步!
中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產值超過萬億、從業人員超過百萬,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混凝土工程師辛勤的耕耘。為鼓勵和表彰在工作崗位和生產一線,在混凝土材料、裝備、信息化等技術應用、科技創新、質量管理等方面,以敬業的精神和豐富的經驗及出色的實踐,為企業和行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混凝土工程師,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在會員單位中開展2019年度優秀混凝土工程師的推薦工作。
按照《優秀混凝土工程師獎管理辦法》,經申報和評選工作后,決定授予67名混凝土工程師“紅墻杯”優秀混凝土工程師榮譽。
王桂玲、覃維祖共同為“紅墻杯”優秀混凝土工程師頒發獎牌和證書
他們(按照拼音字母的順序)分別是:陳濟寬、陳建舟、程寶軍、鄧世侶、丁順古、董彩霞、多曉梅、方超、符振輝、高春峰、耿長圣、黃劍鋒、姜剛云、姜平、冷政、李亞、李益群、梁偉、林喜華、劉俊、劉明、劉天云、劉業恒、陸加越、陸喬、路飛、羅建、孟令敏、孟書靈、歐陽學林、錢偉、秦思波、孫愛東、邰煒、覃景河、唐惠琴、唐望、田海剛、王成杰、王國強、王俊杰、韋云志、文娟、夏偉庭、肖曉磊、肖擁軍、謝業晶、薛建軍、薛林方、楊冬、楊建寧、楊志會、岳海虹、張海峰、張紅軍、張建房、張杰、張凱、張凱峰、張平、張翔宇、張永生、張玉召、趙博、趙鋒、趙玉芳、周友益。
會議上,預拌混凝土分會秘書長師海霞公布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調整結果。現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組成(按照拼音字母的順序):
顧問委員:廉慧珍、覃維祖
主任委員:王桂玲
副主任委員:馬志華、謝永江、閻培渝、楊文科、路來軍
專家委員(混凝土產品與技術專業委員會):
蔡亞寧、鄧裕才、董彩霞、傅堅明、高芳勝、耿長圣、郭保林、郭叢喬、姜平、康立中、李建勇、李曦、李佑均、李玉琳、梁軍、梁偉、林喜華、劉軍輝、馬雙平、孟書靈、聶法智、秦國新、孫愛東、汪恭勝、王安嶺、王智、楊根宏、楊榮俊、臧軍、張大康、張海霞、張宏偉、張平均、張偉宏、趙彩霞、趙日煦、趙玉芳、鐘佳墻、鐘思凱、朱南平
專家委員(混凝土結構自防水專業委員會):
陳可、崔慶怡、戴西行、傅正茂、何建、賀鴻珠、金曉西、雷勇、黎紅兵、李從波、李建新、劉闖、劉松柏、劉長君、陸道淵、駱長安、毛海勇、孟明潔、莫立武、龐少華、平學兵、沈建明、沈文忠、孫志超、唐蘇滇、王福川、王公勝、王軍、王勇、吳翠娥、吳琨、肖志斌、許國平、楊楊、俞育均、袁偉、張建新、張震、鐘開紅、周衛東、朱強。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副總工程師丁建彤帶來《水利水電工程大體積混凝土防裂技術現狀與趨勢》的報告。他從原材料性能、配合比設計、施工工藝、溫控計算四個方面概括了水工混凝土防裂技術的特點,介紹了低熱水泥、超高摻量粉煤灰、水化熱抑制劑、PVA纖維和玄武巖纖維、溫度應力試驗法、智能通水等技術趨勢。他在報告中同時指出,相關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提高行業整體水平,但同時不能一刀切,不能個性化,行業取得的先進成果應及時體現到標準,否則標準就會制約科研成果的實踐。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丁慶軍《橋梁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實踐》。他在報告中指出預拌混凝土行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成本高、表面密度大、收縮性大等。
中國民航建設集團楊文科副經理《機場道路混凝土設計與應用》。他在報告中指出,機場道面混凝土有兩大明顯特點:面積大和質量要求高,這在現代混凝土環境中,對混凝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場道面施工的最關鍵的也是難度最大的任務就是防止裂縫和斷板。發生裂縫板必須按報廢處理。所以,施工質量的最重要的一項控制主要是防止裂縫。機場道面選用的是其它行業早已淘汰了的干硬性混凝土。主要的原因是粗骨料用量大,膠凝材料用量小、砂率小,收縮小體積穩定性好,不容易產生裂縫。同時他也表示,在原材料的選擇中,水泥生產方面影響裂縫的因素有十四種,水泥的選擇也非常關鍵。
廣州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沙試驗室主任張寶蘭《港珠澳大橋預制沉管混凝土全面質量管理與方法》。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國內唯一外海深埋式沉管隧道。海中主體全長35.6千米,從動工到最后通車,作為世紀性重大混凝土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對預制沉管混凝土的質量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分別圍繞工程概況、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耐久性設計、配合比設計、生產質量控制與管理等五大方面開展報告。
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張小富《混凝土原材料變化與外加劑的發展趨勢》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分析當前混凝土原材料變化趨勢。優質河砂面臨枯竭的局面,機制砂石、建筑固廢再生砂/尾礦砂石等人工砂石將成為未來機制砂的發展必然趨勢。此外,他還表示減水劑的性能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各施工領域對混凝土的要求。
華夏建宇(北京)混凝土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路來軍《混凝土技術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考》。骨料的泥塊含量和含泥量對混凝土質量都是有害無益,必須嚴格控制。國家多項標準和規范中都嚴格限制。但是市場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部分企業持僥幸心理,屢屢突破上限,試圖用實驗證明無害,名曰“部分外加劑適應含泥量高的骨料,流動性不變,強度(抗壓)不降低等”。混凝土工程是百年大計,方方面面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和檢測,應深刻反省近年來曝光的一系列混凝土問題,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杜絕偽科學。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張慶歡帶來標準《預拌混凝土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解讀。她表示制定預拌混凝土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能夠淘汰能耗不達標的落后裝備、生產線,促進現有企業通過有效實施節能管理及技改措施來規范其節能環保管理工作,同時,還能夠促進預拌混凝土企業在新建生產線上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對引導預拌混凝土企業建立節能管理體系、提高節能管理意識,進而促進預拌混凝土行業的健康、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之后,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同濟大學黃士元教授、清華大學覃維祖教授、中國鐵道研究院研究員謝永江等業內專家學者開展互動交流。
黃士元教授:混凝土的實際情況比較尷尬,砂石質量堪憂,沙子中含泥量高,只有多加水泥,重點工程買沙難,但此舉也實屬這是無奈。現在的行業惡性競爭情況明顯,它的結果都是降低了混凝土的質量。同時他也指出海砂混凝土必須要用,必須要經過洗砂環節,但是中國目前沒有洗砂廠。
覃維祖教授:目前國內混凝土技術需要創新。現代意義上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源自歐洲,是在高強混凝土的基礎上研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還有待考量。目前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問題是水泥用量太大,整體來說配合比設計落后于工程施工。他認為機制砂的使用打破了骨料、粉體,膠凝材料三者之間的界限。他認為機制砂的使用也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但機制砂帶來了關于粉體的問題,而粉體和水泥是同一個量級上的產品。針對此前報告中提出的含泥量等問題,他指出這是受到了管理方面和經濟的影響,不是經濟的問題。
最后,廉慧珍教授和與會人員展開了互動討論。針對此前她的文章中指出的“多數機制砂優于河砂”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廉慧珍教授指出在混凝土相關專業表達理解中,切忌斷章取義。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2019年度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信用評價授牌2019-04-17
- 許景新、韋澤林、邱興祝榮獲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成就獎2019-12-18
- 王盛偉榮獲2019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企業家稱號2019-12-18
- 劉加平、張寶蘭榮獲2019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稱號2019-12-18
- 第二屆中國混凝土大講堂開講2019-12-18
- 2018年度全國預拌混凝土行業十強企業授牌2019-12-25